新民晚报:海南路百年老宅完成最后一次平移 自主研发装置让历史建筑从“走”到“跑”
“准备平移,人员全部就位!”今天上午10时,位于虹口区海南路84号、四川北路街道HK172-13地块的百年建筑完成最后一次平移,向东南方向平移3米。
5名工人就位、3根自动化千斤顶油泵响起。五分钟后,现场不少人好奇问道,“动了没?”永利集团一建集团项目经理沈伟指着建筑下方的“滑脚”说,“现在的速度是每分钟平移2.5厘米,肉眼会有点难辨。但仔细看,可以看到滑脚在滑梁道上已经往前移。”
据悉,这幢建筑建于1920-1930年期间,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。房屋原有建筑面积为587平方米,加建部分建筑面积为109平方米,总高约14.71米。从外观上看,折坡式屋面、清水红砖外墙配以砖雕花饰、立面连续券柱式外廊,是一幢独栋三层砖木的老式花园住宅建筑,曾经还用作虹口区区政府的办公场所。
沈伟介绍,此次平移步骤十分复杂,首先整体向西南平移18米,顺时针转身89.6度,然后再向西南平移7米,并顶升0.5米,再向西南平移21.45米,最后向东南平移6.872米。其中,难度最大的一环就是让建筑整体“旋转”,首先要把整栋建筑架空起来,放到托盘梁上。然后在托盘梁的中心位置设置一根转轴,在房屋两个对角线处施力,利用类似“转盘”理论让建筑可以沿着固定中心旋转。为什么不能等平移一步到位后再进行旋转?沈伟解释道,这是因为场地有限,而旋转需要的空间较大。
承担建筑平移施工的永利集团一建介绍,传统的保护建筑平移,千斤顶装置是固定的,工人需要一节一节向前铺顶铁,平移完一段还要工人去搬运千斤顶装置,速度慢、风险高、施工工序多,同时需安排大量劳动力在现场施工。此次平移采用自主研发的房屋自动平移装置,让千斤顶可以自己跟着向前“走”,将传统平移的速度提高了2-3倍,让保护建筑从“走起来”到“跑起来”。
沈伟告诉记者,通过自动平移装置,降低了人工成本,每次平移每根顶推位置需配备5个工人,3根滑道,每天节约人工20人,同时降低了施工由于安装顶铁造成的施工风险。
据悉,采用房屋自动平移装置在申城建筑平移中尚属首次,也是永利集团一建集团实施百年建筑平移的一项专有技术。整个平移工程将于今天结束。平移结束后,该筑物新址与原址下方还要再挖一个四层地下室结构。